等级保护专题 > 深度解读

等保2.0建设基本要求(技术部分)解读(上)

作者:启明星辰 2020-08-26

等保2.0基本要求技术部分,以四级为例,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的控制点逐项解读内容如下:

1.安全物理环境

1.1 物理位置选择

a) 机房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b) 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地下室,否则应加强防水和防潮措施。

解读:原则上机房不得位于顶层/地下室,否则需要采取铺设防水涂料,建立防水层保护等施工措施,加强防水能力。技术上可增加环境动力监控系统的漏水检测功能,自动对漏水报警。

1.2 物理访问控制

a) 机房出入口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b) 重要区域应配置第二道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解读:机房应有结构设计(如下图:机房平面图所示),内部划分为缓冲区、设备区。门口配置电子门禁和防盗门,内部部署视频监控、红外报警等防盗报警设备。缓冲区隔断采用防火材料,起到安保兼顾防火隔离作用。缓冲区内提供长期/短期运维人员使用的运维终端等设备,门口配置静电释放铜球。设备区属于重要区域,内部署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等关键设备,设备区出入口配置第二道电子门禁系统,起到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目的。内部机柜前后通道部署摄像头,监控通道物理安全。设备区内还部署机房空调和无管网式三氟丙烷气体灭火装置。

1.jpg

图 1机房平面图

1.3 防盗窃和防破坏

a) 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识;

b) 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安全处;

c) 应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或设置有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

解读:机房内所有设备和线缆按照统一格式打标签,标签使用黄色标签纸,用标签打印机打印出,避免手写或涂改。并将标签粘贴于设备表面明显处(通常粘贴在前面板或上面板)。具体设备和线缆标签格式如下:

机房内所有设备统一粘贴设备信息标签,范例格式为:

2.jpg

所有设备网络接口/端口统一粘贴接口/端口标签,格式为:

3.jpg

所有通信线缆均部署在线槽及架空铺设在机房桥架等隐蔽处,机房缓冲区、设备区均部署红外报警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红外报警系统的警报端设置在大楼保安室,一旦发生安全事件,由安全人员第一时间接警处置。在机柜通道处,增设摄像头视频覆盖。视频监控服务器位于机房设备区,视频监控记录保存6个月。

1.4 防雷击

a) 应将各类机柜、设施和设备等通过接地系统安全接地;

b) 应采取措施防止感应雷,例如设置防雷保安器或过压保护装置等。

解读:设备区的所有机柜和设备都有安全地线,电源采用UPS,自带稳压及过压保护装置,可有效防止电压震荡及感应雷对信息设备的破坏。

1.5 防火

a) 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b) 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c) 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隔离防火措施。

解读:机房内设置早期火灾预警系统,通过与环境动力监控系统联动,可自动发现并通过七氟丙烷气体自动消防灭火,自动向控制台声光信号报警及管理员手机短信报警。

机房区域划分为缓冲区和设备区,按分区管理,区域之间采用防火材料的隔断,起到物理隔离和防火隔离双重功能。

1.6 防水和防潮

a) 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b) 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c) 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解读:机房内窗户需长期关闭,并在边缘放置遇水变色的检测试纸,定期巡查机房。此外,机房地板低洼处部署漏水检测线,可对漏水及凝结水自动报警。通知管理员及时处置。机房精密空调单独建设了回水槽和防水坝,避免凝结水外溢到机房地板。此外,机房施工时,已做防水处理工艺。

1.7 防静电

a) 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b) 应采取措施防止静电的产生,例如采用静电消除器、佩戴防静电手环等。

解读:机房地面采用防静电地板,机房出入口安装有静电消除铜球,进入人员可提前释放静电。缓冲区办公桌内有防静电手环,可进一步消除及防止人体静电的产生。

1.8 温湿度控制

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解读:机房内部署机房空调,24小时运行,设置温度为24度恒温(或其他合理温度区间)。空调内置状态监控,可自动监测运行状态,如出现设备故障可自动声音报警,并通过环境动力监控系统报警。

1.9 电力供应

a)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b) 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c) 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d) 应提供应急供电设施。

解读:机房供电线路上部署UPS短期供电装置,包括UPS主机和配置电池,电池组支持机房全部设备30分钟电力供应,可应对临时短期断电。

机房供电如有条件,可接两路市电,或者柴油发电机组,实现冗余供电。

1.10 电磁防护

a) 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b) 应对关键设备或关键区域实施电磁屏蔽。

解读:项目中弱电线缆实施综合集成布线工程,所有电源线与通信线缆均分开铺设,并且,本项目所有垂直子系统布线均采用光纤,水平子系统采用超六类线缆。确保了数据通信不会被电力线缆电磁干扰。

项目中的关键设备是指服务器、存储、加密机,均部署在屏蔽机柜中,或采用屏蔽机房,以满足关键设备或关键区域电磁屏蔽相关要求。

2. 安全通信网络

2.1 网络架构

a) 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b) 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 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

d) 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e) 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网络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f) 应按照业务服务的重要程度分配带宽,优先保障重要业务。

解读:所有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和路由器,查询年性能日志,如果全部日志设备性能开销均低于60%,则满足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的要求。如果设备性能开销高于60%,或出现系统宕机后异常启动记录,则需更换为更高性能的网络设备。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性能以网络丢包时延及带宽速率为主要技术指标,可通过测试发现是否满足业务高峰需求,如果不满足需求,可通过集成布线工程实施,用光纤替换双绞线满足带宽要求。对于特定业务所需的大带宽,可通过双链路设计配合链路负载均衡设备,满足业务高峰期需求。

网络区域划分应依据重要性、部门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区域网络。网络拓扑设计按照不同功能,不同重要程度分区分域管理原则,划分为多个安全域。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技术隔离手段,如网闸、防火墙等配合访问控制列表。不同安全域的IP地址规划不同(不同网段),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举例如下:(以192.168.17.0为基础网络地址,8个部门,每个部门30台终端设计,共240个地址)

表格 1IP地址规划表

4.jpg

此外,关键区域设备(如多链路汇聚处)的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通信链路等应采取主备或双活等方式,保障系统可用性。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应按照业务重要程度,支持并启用QoS等带宽控制策略。

2.2 通信传输

a)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b)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

c) 应在通信前基于密码技术对通信的双方进行验证或认证;

d) 应基于硬件密码模块对重要通信过程进行密码运算和密钥管理。

解读:远程通信传输将采用符合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技术标准的加密机设备。所用加密机基于国密算法,符合采用密码技术保障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与保密性。加密机自身通信建立过程也符合通信前基于密码技术对通信的双方的认证要求,自身管理功能满足基于硬件密码模块对重要通信过程进行密码运算和密钥管理。

2.3 可信验证

应采用具有网络可信连接保护功能的系统软件或具有相应功能的信息技术产品,在设备连接网络时,对源和目标进行平台身份鉴别、执行程序及其所有执行环节的执行资源进行可信验证。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所有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并进行动态关联感知。

解读:可信技术软件或硬件为选配。

3.安全区域边界

3.1 边界防护

a) 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b) 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c) 应能够对内部用户非授权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d) 应限制无线网络的使用,保证无线网络通过受控的边界设备接入内部网络;

e) 应能够在发现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或内部用户非授权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f) 应采用可信验证机制对接入到网络中的设备进行可信验证,保证接入网络的设备真实可信。

解读:各安全域边界需部署防火墙,确保跨越边界访问和数据流都通过防火墙受控接口通信。防火墙设置必要的访问控制策略,未明确的通信统一拒绝。对于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即非法内联行为,部署“网络非法接入检查系统”(也可部署“网络准入系统NAC”),检查系统采用旁路部署方式,基于B/S架构,可主动探测各类非法内联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随身WiFi接入检测、无线AP接入检测、以NAT方式接入的路由设备检测、网络共享检测、VMWare虚机检测、违规使用Window8操作系统检测、违规使用Window10操作系统检测、违规路由检测以及非法IP接入检测。针对上述违规内联行为,可识别的设备类型包括:自动发现和识别网络中存在终端PC、网络设备、服务器类设备、网络打印机、网络摄像机等。不仅可以通过交换机端口快速定位产生违规行为的主机,还能快速阻断违规主机与网络的连接(处理方式包括发送邮件通知和交换机端口自动阻断),此外还具备IP追踪审计等其他附加功能。

针对内部用户非授权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即非法外联,相比违规内联,违规方式更多,例如以下几种违规方式:

情形一:用户将PC网卡切换到外网有线网络连接,此时如果用户将网卡设置改为外网模式(手动分配IP或DHCP分配IP),PC将能直接访问互联网。

情形二:用户将PC连接到可访问外网的无线网络,此时如果用户将无线网卡IP改为外网配置,PC也将能直接访问互联网。

情形三:用户将可共享网络的智能手机插到PC上充电,此时如果用户开启了手机共享上网功能,PC将会通过智能手机的数据网络访问互联网。

情形四:用户将USB接口的无线网卡插到PC上,在进行相应配置后,PC也将能直接访问互联网。

上述情形是比较常见的违规外联情形,因为内网终端通常是PC或虚拟桌面,因此,解决违规外联问题,可通过部署“内网安全管理系统”(也可部署“网络准入系统NAC”)实现,该系统基于C/S架构,将客户端直接部署在内网终端上,可主动探测并组织违规外联行为,能够对终端的非法外联行为进行监控和告警,一旦探测发现终端发生非法外联行为,即可根据系统设定处置方式,进行审计、告警、断开网络等任意组合方式(如下图所示),直至非法外联行为中止后才会解除。报警及审计方式多种可选,告警方式包括:终端提示,上报告警事件及电子邮件告警,支持同时对多个用户发送告警信息。

5.jpg

图2 违规外联产品阻断图

针对内网无线网络,应从规模和网络防护角度限制使用。首先明确无线网络的应用场景,以及接入无线网络的必要性。其次,确定需要接入的区域范围和接入部门人员。再次,对于确需使用无线网络的区域,安装无线网络同时,要做好无线网络网络防护建设,从拓扑设计和建设上,无线AP或无线路由器的上联端口要接入防火墙受控端口,并以防火墙为边界,与其他网络区域做隔离。如下图所示:

6.jpg

图3 无线网络防护(红色边框内)

3.2 访问控制

a) 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b) 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c) 应根据区域边界安全控制策略,通过检查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传输层协议、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请求的服务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受保护的区域边界;

d) 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e) 应在网络边界通过通信协议转换或通信协议隔离等方式进行数据交换。

解读:在网络区域边界部署防火墙(或UTM、下一代防火墙),依据总体网络访问控制策略(体现在管理文档),在防火墙(或UTM、下一代防火墙)中设置精简且必要的访问控制规则(可借助FLowEye产品的流量监控功能,梳理出精简且必要的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访问控制规则对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传输层协议、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请求的服务等进行检查。

在网络与网络边界处,通常部署双向网闸,将数据与通用协议剥离,通过网闸的私有协议进行安全数据摆渡。实现跨网安全数据交换。

3.3 入侵防范

a)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b)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c) 应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实现对网络攻击特别是新型网络攻击行为的分析;

d) 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标、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解读:在网络拓扑设计中,在网络主干链路上串行部署IPS,在核心交换机旁路部署IDS,可实现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在终端用户域汇聚交换机(或接入交换机)旁边部署IPS,可实现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在网络接入域部署IPS及DAC、Floweye、APT(部署见下图所示),Floweye和APT可以依托DAC(威胁情报中心)发现APT攻击并报警,联动IPS自动生成阻断策略,全自动阻断APT攻击,并生成报警信息和日志信息。有效预防和阻断网络攻击特别是新型网络攻击行为。上述产品在检测到攻击时,会提供攻击源IP、攻击类型等基本审计信息,以及具备遭受严重入侵时自动报警功能。

7.jpg

图4 未知威胁攻击防御(见红色背景区域)

3.4 恶意代码和垃圾邮件防范

a)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b)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垃圾邮件进行检测和防护,并维护垃圾邮件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解读:在网络主干链路上部署防病毒网关(防毒墙),可对网络传播流行的木马、病毒、恶意软件等进行检测和清除。终端配合网络版杀毒软件,形成网络和终端全方位恶意代码检测和清除。定期(一个月)对防病毒软件和防病毒网关的病毒库及软件版本进行及时更新和升级。

在网络主干链路上部署反垃圾邮件网关,可对垃圾邮件进行检测和防护。

3.5 安全审计

a) 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解读:在网络核心交换机旁路部署网络审计(或网络审计+综合日志审计),在数据库服务器所连接的交换机旁路部署数据库审计,可满足内网全流量、全用户、全事件安全审计要求。并对审计日志进行备份。

3.6 可信验证

可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所有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并进行动态关联感知。

解读:可信验证为可选项。产品自身配置可信计算板卡,满足可信验证要求。

上一篇 下一篇

服务热线

400-624-3900

客服电话:400-624-3900

周一至周五 9:00-17:30